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白准确地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我国电网升级改造持续加码推进,上市公司中新能源产业链龙头公司全球主导地位进一步夯实,行业在更新迭代中,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周期。
电力设备进入了10年以来第一轮景气向上周期。今年开始,中国电网改造加速,全年电网投资增速实现双位数增长。此外,在全球新能源和AI产业趋势革命下,各国纷纷强化电网升级改造,这使得电力设备的需求明显增长,中国电力设备公司凭借过硬的竞争力,正在有效弥补全球电力设备供给缺口,打造中国电力制造业出口新亮点。
以长江电力为例,公司三季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63.31亿元,同比增长14.65%;归母净利润280.25亿元,同比增长30.20%;扣非归母净利润279.84亿元,同比增长30.42%。长江电力海外运维项目有序推进,2023年公司实现首个境外控股新能源项目——秘鲁Arrow光伏项目成功交割,2024年4月公司完成秘鲁蓝宝石Sapphire风电项目交割,推动公司在秘鲁区域发、配、售产业链慢慢地增加,基本形成“水风光”互补业务良性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锂电板块的产能利用率环比持续提升,中游材料也随着电动汽车终端销量的增长,出货量实现了同幅度增长,显示出行业复苏的明显迹象。行业产能利用率从第一季度的40%至60%提升到第二季度的60%至80%,部分龙头公司在5月至6月就开始实现满产;盈利方面,稼动率的提升带动行业折旧压力减小、单位成本环比下降,电池、正极、负极等环节单位盈利显著改善。分析师认为锂电可能于2025年第二季度供需形势出现明显改善。
新能源大比例接入对电网消纳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8月11日,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2024年1月份至8月份电网工程完成投资3330亿元,同比增长23.1%,电网投资加速。随着新能源电力设施配套需求增多,相关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也在此领域角逐。比如,日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考虑电动汽车换电需求和电网承载力的换电站布局方法”的专利。
随着新能源、充电桩、储能等高比例接入,配电网正逐渐“有源化发展”,亟需加快建设改造和智慧升级,提升供电保障和承载能力,以补足电网短板。202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配电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强调持续深化配电网建设改造,提高配电网可靠性和承载力。
国网方面,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7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年中会议提出全年电网投资将首次超过6000亿元,比去年新增711亿元,同比增长约13.5%。新增投资大多数都用在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加强县域电网与大电网联系、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更好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西部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电力送出。
风力发电领域,风机大型化趋势显著,技术和装备日渐成熟,发电成本迅速下降;预计到2050年,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降至0.07元至0.1元/千瓦时,海上风电降至0.2元至0.25元/千瓦时。“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迎来招标和装机的增长,2025年风电行业装机量有望突破100GW,达到历史最高值,对产业链将产生积极影响。2024年海风风机招标状态良好,预计2025年海风并网12GW至15GW。后续潜在深远海政策有望打开海风远期空间。”朱玥说。
国家电网公司原总工程师张启平表示,离岸风电技术已成熟,应加快开发海上风电。海上风能利用小时数高于陆地50%以上,全寿命周期效益好;所接入的电网容量规模大,消纳能力强,弃电风险小;大容量、高效率海上风电装备以及汇集外送技术已经很成熟;0米至50米海深、平均功率密度大于300瓦/平方米的海域,可开发容量达30亿千瓦;随着成本不断下降,海上风电上网电价竞争力越来越强,按照离岸距离由近及远顺序加快建设,极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