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在这里,中国与世界相交于同一点。
在来客眼中,最直观的感受是,进博会越来越热闹了:全球朋友多了,甚至场外有路人问“还有票买吗”;“高精尖”慢慢的变多,市场发展也在加速。
在买卖之外,在数字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全球大趋势:全球老牌名企选择来中国“追星”,对新技术有着极大的渴望;而中国的技术在更快地“出海”,不仅为了做生意,而是寻求协同作战;一些进口产品的产业链和品牌战略,逐渐挪到中国做本土化,寻找最适合生长的土壤。
有趣的是,虽然身处传统行业,甚至做到了“百年老店”,但这些历史悠远长久的跨国巨头企业,在言谈之中,都表现出了“追新”的渴望。
格兰富集团是一家有80年历史的丹麦企业,靠做水泵发家,做到了世界领先,在进博会现场,格兰富集团全球副总裁艾丽德兴奋地和记者说,参加完进博,我们的下一站,就是杭州。
为何要专门去一趟杭州?阿斯特丽德说,虽然我们是做水泵和水技术的,但技术在日新月异,我们想建设智慧水厂、智慧基建,给水泵也安装一个数字大脑,这些都需要AI来实现。
“这次杭州之行,我们会去拜访AI、机器人产业,尤其是一些明星独角兽企业,我们想了解大家在做什么,希望学到一些前沿的技术,不只是简单的‘做生意’而已,而是一起寻找更多的创新和机遇,也想把技术带回到欧洲市场。”
目前,格兰富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已30余年,和吉利和阿里巴巴建立了合作。她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开放的信号本身就意义重大。对于任何一家全球化企业来说,中国市场都不容错过。”
陶氏化学,这家年龄已超越125岁的世界500强企业,是进博会的“8年全勤生”。不仅每年来参会,还发布了上百项新产品和技术,签下了60多项合作协议。
进博会现场,记者遇到了亚太首席技术官傅利亚,她眼中的中国,不只是拥有一个大市场,而是个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匆忙的行程中,傅利亚特意前来参加一场浙江主办的活动,她解释说,陶氏在汽车制造、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参与。这些年,我们在寻求与浙江企业合作,对云深处之类的具身智能企业很感兴趣,希望能找到合作共振的地方。
“浙江十分注重创新和技术发展,有着良好生态环境,吸引了许多高科技公司前来创业。”傅利亚说,“我们正在数字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领域寻求合作伙伴,期待我们的材料产品能帮助浙江伙伴解决现实问题。”
傅利亚对中国AI技术有着高度的关注,“AI是我们企业的关键战略,也是未来增长的引擎,我们也看到,中国把数字和AI技术作为战略发展的方向,这和我们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大家都希望寻找更多的合作可能。”
今年,进博会的“熟面孔”迪安诊断又一次站上了签约台,而上台一同签约的对象,也是他们的老朋友,来自瑞士的医药企业罗氏诊断。
这家浙江企业与罗氏诊断已连续第八年在进博会签约,今年采购金额达3500万元,主要是优质体外诊断器械与试剂产品,为其覆盖全国的实验室及检验项目提供核心支持。
“进博会对我们企业来说,是一种双向的奔赴。第一个是我们对国外的先进的技术的引进,第二个是我们自己的科研转化,设备制造也慢慢变得强了,为未来仪器设施和试剂出口奠定了基础。”迪安诊断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经理马小艺说。
这几天,马小艺逛的最多的,是技术装备区域的生物医药的板块,看看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看看有没有引进的可能,包括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块技术,一旦能引进国内,就能惠及千万中国百姓。
同时,迪安诊断也在乘风破浪,大胆出海。“我们的出海第一站是越南,去年在越南设立了第一个独立医学实验室,不仅包含诊断服务板块的内容,还是国产仪器设施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
“通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这几年,我们慢慢地减少了进口依赖度,自有和国产设备试剂占比一直在提升。”马小艺说,未来将借助进博会对接国际前沿技术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服务广大群众。
和往年相比,今年整个浙江团的采购结构也更“高精尖”。浙江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管理处副处长赵赛介绍,技术装备、医疗器械、药品等高端产品占比有所提升,折射出浙江制造业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需求,“浙江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扩大优质进口、深化国际合作,为产业链提质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进博会浙江特色展区,有一双灵巧的机械手指,在黑白琴键上精准舞动,奏出了优美的旋律,引得观众纷纷驻足。
这是来自杭州的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和璇”机器人乐队。团队以音乐演奏为灵感,开发出高度灵活的仿人手臂与智能控制系统。
“现在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整体数量还比较少,虽然说产业链在中国比较齐全,但它的一些标准化器件,包括标准化的测试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杭州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副主任宋伟告诉记者。
团队第一次来到进博会,希望能够通过进博会,把产品和技术展示给全球,从产业链上来得到更多伙伴的支持和协同,比如通过制定臂手协同的算法标准,把一些算法和测评方法标准化,有利于产品量产和降低成本。
其实,技术出海的另一面,也是在呼吁全球协同作战。“因为机器人技术的链条非常长,有核心零部件、关节电机,也有运控算法,我们大家都希望在产业链上跟全球更多的伙伴来合作,一同把机器人的成本降低,把技术越做越强。”宋伟说。
在消费品展区,最火爆的展台无疑就是SECCO赛科,闻着火腿的果木香气,排队的人环绕了一圈,只为尝一口正宗伊比利亚火腿。
连着八届来进博会,赛科(浙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素素照例忙得停不下来,接洽政府和企业客户,为观众讲解,还要和合作代表签约,除了火腿,还有萨拉米香肠、橄榄油,都是来自西班牙的高端农副产品。
最初,赛科只是个普通参展商,但后来,“展品”变“商品”变“爆品”,在中国市场打开销路,公司在温州投资建厂,做火腿整腿原料进口,到国内进行切片加工,这也是温州首家进口火腿加工厂。
这样的本土化,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前两年,国家允许发酵肉制品在中国进行分切,赛科就把握机会,办出了温州的第一本证,还参与制定了行业标准,为后面的企业树立一个标杆。
“把进口整腿到国内现切,优点是更新鲜,也降低了成本。中国的老百姓可以用更合理的价格买到。”王素素说。
最近几年进博,还有一些大型央企国企“闻香而来”,比如中远集团、国家电网,还有一些航空公司、新能源车企、互联网大公司都会前来采购,有的一出手就是数百万元的订单。
一只火腿为何也能“破圈”? 王素素说,它其实是服务于非常小众高端的群体,体量不像柴米油盐那么大,但市场潜力高,我们以一只火腿打开了这个小众市场,客户口碑很好,也会反复购买,信任我们的高品质。
西式美食来到中国,会不会水土不服?会不会因为小众,叫好却卖不动?这是很多国内采购商的担忧。
如今,进口美食在国内已很常见,但真正进入消费者复购清单的并不多。更懂“中国胃”的美食,在进博会上亮相了。
11月6日,进博会上,盒西班牙头部橄榄油品牌伯爵和盒马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不同级别、规格及适用于中式烹饪的橄榄油、葡萄籽油等系列新产品,展开了定向开发与生产合作。
伯爵亚洲区总经理Raymond Tan和记者说:“橄榄油更适合凉拌的烹饪方式,但中国消费者习惯高温烹炒,为此我们合作研发了一款烟点更高的橄榄油新品,保留橄榄油天然营养的同时,提升了耐高温性能与氧化稳定性,让维生素E、多酚等珍贵营养在中式爆炒中稳定留存。”
签约现场,Raymond Tan对中国的新零售表示了极大的赞叹。“若不是中国的强大的新零售和电商网络,我们不可能会触及这么多地区和消费的人的,而且中国的配送速度之快,超乎我们想象,物流效率比世界任何地方都要高。”